房山张坊镇救援一线直击丨打通涞宝路 直抵失联村

2023-08-02 13:27:47 来源:腾讯网

8月1日下午6点多,暴雨停歇6个小时后,张坊镇党委书记王文路从一辆铲车的铲斗里下来,站在片上村的一处丁字路口。“还需要再调更多的铲车”,他说,和他一起坐在铲斗里出来的,还有片上村书记白翔宇和四五名救援出来的被困群众。

王文路身后几百米处,拒马河茫茫的大水,仍在汹涌流淌,但一段路面已露出了淤泥,三辆铲车正在清理。淤泥薄处有二三十厘米左右,一脚下去直到小腿,厚处至少有半米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暴雨中,位于北京房山区张坊镇片上村的涞宝路,被洪水淹没了大约两公里,导致山里30多个村庄失联。8月1日下午2点半开始,大雨停歇的间隙中,人们开始清淤开路。一直到8月2日凌晨,通往下一个村庄的千河口村的路,在中断一天两夜之后,重新和外界连通。

8月1日,涞宝路片上村西北处,拒马河河水仍在道路上流淌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雨停后,人们汇集在进山的最前线

大雨下了两天,拒马河的水一度漫进了片上村,水退之后,小巷的路面上、路边的排洪沟里,还残留着洪水冲刷过的痕迹。村民们穿着拖鞋走出家门,停留在村里的一处三岔路口旁,眺望着远处的大水。

从片上村往西,涞宝路一路西进,连通着山里的30多个村庄,包括张坊镇西部的5个村庄、蒲洼乡的8个村庄以及十渡镇的21个村庄。洪水淹没涞源路时,山里的村庄也失联了。断路,断网、断电,也可能断水,几天中,每个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山里的讯息,他们一路进山,走到没路的地方,往山里张望。

奔腾的拒马河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8月1日中午左右,雨终于停了,雾气仍然笼罩着山谷和河面,但头顶黑沉沉的云层,慢慢变高、变白,天地间清亮了许多,偶尔有一缕阳光穿破云层,照在地面上,蒸腾起地上的水汽,闷热,却又感觉莫名地轻快许多。

片上村的水也慢慢退了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,有家在山里的,也有村里的人,更多的是来自政府及消防、环保等各个部门的救援人员,还有各种救灾物资和车辆。

一位30来岁的村民,站在村里,一遍遍地问救灾人员,路什么时候通?能不能排水?通讯能不能恢复?他的父母都在山里的一个村庄里,7月31日晚上,他和父亲最后一次通话时,父亲告诉他,水已经淹了村里的道路,此后将近一天,他再也没能打通父母的电话。

站在片上村的路口,这位等待救援家人的年轻人,焦虑得没有一刻可以安静下来,不停地来来回回走,一直和周边的人打听情况。

还有一位村民,从涿州冒着大雨和洪水,赶到片上村,等待着进山回家的那一刻。他不怎么说话,也很少问工作人员,只是站在路口,长时间地望着前方,任凭卡车甩出的泥水溅了他一身。

农田里,洪水积了两米多深

片上村位于张坊镇西两公里处,村东是连绵的群山,村西毗邻拒马河,涞宝路穿村而过,距离拒马河最近的地方只有几十米。村民们的记忆中,这条穿山而过的大河,一直都是这里的人们生息的根基,没有人见过它狂暴的样子,“‘7·21’的时候,水也没有漫上公路。”

暴雨最大的时候,黄色的洪水一路上涨,漫过了公路、漫进了村庄,也灌满了公路另外一侧低洼的农田。站在堆满淤泥的公路上,水面和路面齐平,农田里大片的玉米被冲得七零八落,看不出深浅,只有露出水面的树冠在告诉人们,农田里的水有多深。

淹没在水里的村庄,只有树冠露出水面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“玉米地的地势很低,水有两米多深。”一位村民说。

片上村中央的丁字路口,是车辆能抵达的终点,再往前,路上都是淤泥。张坊镇北白岱村书记贾忠慧,提着一双拖鞋,赤着脚慢慢往前走,淤泥很软,要一步步试探着,踩实了一步再往前走一步。

北白岱村位于片上村东部,暴雨中受灾面积较小,雨停后,贾忠慧就到片上村支援,他有一辆皮卡,可以帮忙运送物资和人员。

但面对洪水,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少了。从镇政府到消防、环保等各个部门的车辆、物资,汇聚在片上村,他们首先要战胜的,是一段被洪水淹没的道路。

但中断的不仅是道路,还有通讯和电力。8月1日下午,水退以后,片上村的电力仍未恢复,好在手机信号已经通了。而更深处的村庄,道路、电力、通讯仍处在中断状态,维修通讯基站的工人,也同样到了片上村。维修工人告诉记者,道路打通之前,他会一直在这里待命,一旦通了路,就立刻往山里排查,“路通到哪里,就排查维修到哪里。”

水退了,铲车开到了洪水边

下午两点半,一段几百米的道路露出了水面,三辆铲车开进了路上的淤泥中,中断了两天多的道路,开始一点点打通。

铲斗没入淤泥,司机张然慢慢地推进,淤泥混合着残余的积水,从铲斗的两侧滚动,涌到路的两侧,清出一段相对坚硬的路面。两辆卡车停在路边,不断地将淤泥运出清理路段。

铲车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,每前进一米都意味着距离被困村庄更近一步。

8月1日晚8点多,涞宝路断路处,挖掘机正在连夜清淤通路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在铲车的后方,片上村里,人们也在忙碌。张坊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张霞,正在准备往山里运送物资,失联一天多,山里的情况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,任何物资都可能是山里最需要的。

然而,在路没有打通之前,所有的准备都只是停留在准备阶段。

片上村以西的山里,还有张坊镇的5个村庄,最近的是千河口村,从片上村出发,沿着公路,绕过一座山,就是千河口,全程4.5公里左右,车程不超过10分钟。然而,汹涌的洪水把这短短的路程变成了天堑。所有的救援人员和物资,只能在片上村等待。

下午四五点时,转机出现了,一队新的救援人员带来了一架无人运输机,黑色的无人机很快被架设在路中间,无人机中间,有一个方形的运输仓,可以运输10公斤的物资,送到10公里范围内的任意一点。

空投无人机准备向村庄投送物资。新京报记者 陈璐 摄

几个工作人员反复调机器,山里云雾浓重,距离遥远,且要翻过一座山,需要精准定位,才能够将物资投放到。

第一个确定的投放点就是千河口村的一家饭店门口,偶尔有信号的时候,山外的人得知,有多位游客和村民,滞留在饭店里,但具体情况如何,不得而知。

无人机只能运送10公斤的物资,反复取舍之后,之前准备的水、食物等暂时难以投送,充电宝、卫星电话成为第一批空投的物资,“无论如何,先和里面的人联系上再说。”

抢时间,“不等不靠先救援”

天气预报显示,8月1日夜间可能还有雨,下午五六点的时候,断断续续地下起了小雨,山里的气氛变得更紧张了。

拒马河的河面,浊浪仍在咆哮,深山里的水,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河道。“如果再下雨,路边的大堤可能承受不住,麻烦会更大。”村民说。

对救援的人们来说,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,而对山里被困的人们来说,每多困一分钟,都意味着危险增加一分。

事实上,在水面刚刚下降,可以看清公路的时候,铲车就第一时间开始作业了。

8月1日晚8点,挖机队伍向淤泥累积路段方向行驶。新京报记者 陈璐 摄

“不等不靠,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,在最早的时间开始救援,能早转移出来一个人,就安全一个人。”在片上村的救援现场,王文路说。

从下雨开始,张坊镇的许多人,都没有好好休息过一个晚上。“白天在现场,晚上筹集物资,找个地方,随便靠一会儿,就算是休息了。”张霞说,她觉得,和被困深山中的人相比,山外救援的人,虽然累一点,远远算不上辛苦。

其实,不少救援人员的家人也在深山的村庄中,暴雨之前,他们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在村里,暴雨之后,他们比受困人员更焦虑。对他们来说,和家人失联之后,巨大的不确定,成为心中最沉重的负担,许多时候,他们要忍着眼泪干活。忙碌或许可以让他们暂时忘却焦虑,但唯有救援工作真真切切的进展,才能为他们减轻一点点内心的焦灼。

路通了,向大山更深处抵达

8月1日晚上7点半,云雾深沉,夜色降临得比往常更早。张然已经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,淤塞的涞宝路打通了数百米,但整个水淹路段有两公里左右,路还很长,工作还很多。

无人运输机终于确定了准确的定位,螺旋桨开始飞速旋转,慢慢上升到150米的高空,按照设定的路线,穿破云雾,在看不见的空中,朝着千河口村而去。

天黑了,聚集的片上村的村民们,三三两两地离开路口,带着孩子回家了,更多的人留在家里,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忙。一位在片上村开饭店的村民说,水位最高的时候,他们被洪水困在了饭店里,水位一度到腰间,水退后留下了厚厚的淤泥。

救援的人们仍在忙碌,电力还没恢复,深夜的救援现场,只有太阳能路灯亮起微弱的灯光,照亮一小片空间。

公路上,铲车的灯光则格外明亮,仿佛要刺破黑沉沉的夜色。运泥的卡车,在泥泞的道路上穿行,上坡的时候,发出格外沉重的轰鸣声。

新的铲车到了村里,公路养护部门增派了整整5辆,一同到来的,还有40多位救援人员。他们将连夜奋战,和暴雨洪水抢时间,一直到打通道路。

晚上7点40分左右,无人运输机顺利返回,电话、充电宝等投放到了准确位置,几分钟后,电话通了。

消息传开,等待回家的人,道路清淤的人,还有许许多多待命出发的人,瞬间增加了许多信心。

8月1日傍晚,清淤工作仍在进行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这一夜很漫长。夜里12点多,淤泥终于清开了一个口子,熟悉路况的人,最先通过了中断道路,山上有人开始下来,但水位不稳,仍不能畅行。

8月2日早晨,天边露出微曦的时候,通往千河口村的道路再无阻挡,这个洪水中被困住了两夜一天的村庄,重新和外界有了联系。

第一辆运送物资的车,在7点10分出发,从片上村开往千河口村,张霞和救援人员一起,踏进了中断通路两夜一天的山里。随后,更多的救援人员相继进入。通往更远村庄的路上,救援人们依然在不断前行。
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陈璐 赵亚楠
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

标签:

推荐阅读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