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听闽侯丨上街聚落地名探析

2023-03-19 08:21:20 来源:遇见闽侯

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,每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。追溯地名由来,探寻历史根源,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当地历史的认知与了解,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

上街镇地处闽侯县中南部,东与仓山区建新镇隔江相望,西南和永泰县丹云乡比邻,南接南屿镇,北界竹岐乡。下辖上街、新峰、红峰、庄南、博海湾等5个社区和侯官、厚美、沙堤、联心、榕桥、溪源宫、美岐、青州、岐安、岐头、中美、金屿、浦囗、建平、蔗洲、厚庭、马保、新洲、马排等19个行政村。

上街早先名花屿。五代闽疆统一后,作为王审知的得力干将,林硕德被闽王赏赐封第于屿头山。因主人喜好莳花,故将屿头山美称花屿。后来,王审知为林硕德府第书匾“上溪”,花屿遂改称上溪。或许是因为方言“溪”与“街”谐音,后来化溪为街,今称上街。


【资料图】

之前,上街和其它村落一样,只是一个聚落的名称。1958年5月,上街成为乡政府驻地后,上街才成为整个辖区(包括溪源片)的统称,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。乡镇名称一旦确定下来,一般不轻易变动。上街镇政府已搬迁金屿多年,镇名还是上街。

▲(上街镇侯官村•林双伟/摄)

上街古村落要数侯官村历史最为悠久。位居闽江边上的侯官古码头,旧时舟船辐辏,樯桅毗连,店铺林立,商旅攘熙。缘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,唐武德六年(623年),官府将侯官县衙从福州城内迁移于此,故地依县名称侯官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《闽都记》载:“侯官市,古县治也。唐武德六年,置县螺江之北。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,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州城,遗民廛居,城市里社,巍峨,有石塔临于江滨,其山名龙台,与赤塘山并峙。”

上街有个以官职作为地名的聚落,那就是都巡村。都巡许氏家族崇教尚学之风代代相传,族内名人辈出。宋代状元许将之侄,名许庠,字养之,荫授通奉郎,以军功进秩为都巡抚使,故名其村为都巡。

宋时,上街属侯官县东太平乡的兴禾、加川、畴川里,西太平乡的旗亭、志节、惇和、永宁里,西孝悌乡的招贤、顺平、扬名、惠化里,修仁乡永康里。元、明时为东、西太平乡的十一都、西孝悌乡的十二都、十三都、修仁乡的十都。清代分属十都、十一都、十二都、十三都。

宋时乡里制的“里”,是个民户编制单位。我国第一部断代史《汉书》记载,古代民户编制“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”。宋时五里为一乡。“邻里”“乡里”的出处就在于此。里、都是同一个概念,分别由一个或数个自然村组成。有的人不明就里,将“里”作为地名使用。如有人称“榕桥又名惠化里”。其实惠化里另有其名,只是随着十四门桥的开通,榕桥(旧曰桥头)地名叫开后,原先的地名被人们淡忘失传了。

具有特定含义的地名,最怕被胡乱更改。老地名一旦被改,去掉了人文历史内涵的地名,剩下的只是一个索然无味的简单符号。

例如石门街。当年这里是溪源宫交通要冲通往侯官沿江一带的必经之路,随着往来行人增多以及当地人口的增加,沿街店铺市集应运而生,随之就有了石门街这个地名。至于石门街是因为街道两旁石门得名,还是缘于不远处的石门峡名曰石门街,尚不敢断言,但个人更偏向于后者。不管怎么说,至少说明石门街在一定历史时期曾经繁华过。上世纪50年代,石门街改名叫联心后,石门街的过往历史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切断了。

改名后的余盛也是这样,如今谁知道余盛是啥意思。余盛又名余剩,其实早先叫徐浔,其地名由来可能跟这里的原住民姓徐有关。浔的本义是指水体边缘的陆地。顾名思义,徐浔之名意即闽江边上的徐姓聚落。

上街更改地名最频繁的要算厚美了。厚美古称洪洲,位居侯官县衙尾部,俗称侯尾。到了宋代,为便于书写,用谐音“后”字替代“侯”字改称后尾。后来有人觉得后尾寓意不好,遂改为厚尾。最后索性将尾字去掉换成美字,所以就有了厚美这样一个看似高雅却令人费解的地名。

上街历史悠久。赤塘山遗址考古表明,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。赤塘山遗址和不远处的昙石山遗址一样,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福建古文明的摇篮,先秦闽族的发祥地。在漫长的海侵海退年代,福州古海湾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大变迁。“白浪茫茫与海连,平沙浩浩四边无。朝去暮来淘不住,遂令东海变桑田”。这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《浪淘沙》,再现了沧海桑田变迁过程的情景。

沧海桑田千年事,繁华上街水中来。从水中走出来的上街,聚落名称大都和水有关,多以“屿”“岐”“洲”“浦”“沙”“埕”等为名,带有明显的福州古海湾时代遗留下来的符号与印记。

丘陵性的福州海湾,孤山残丘散落其中,成为浅海中的一座座岛屿。其面积大小悬殊,通常人们把较大的称“岛”,小的称“屿”。上街平原小山丘多,所以和屿有关的地名也多。如花屿、丹屿、国屿、盘屿、董屿、金屿等等。

上街带岐字的地名同样和水有关。“岐”的本义是山的分支,闽人习惯将位于江边的山叫做“岐”,如闽江边上的上岐、下岐、竹岐、青岐、斗米岐、新岐、魁岐等。上街带岐字的村落大都分布在溪源江沿线,如美岐、岐头、岐安、袁岐头等等。还有靠南屿方向的葛岐、晓岐、高岐等。

晋代海侵结束后,水下的沙洲相继冒出水面。其中璧团洲算是较早出现的一块沙洲。元初,南宋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金履丰(1235—1301年)携子隐居于此。金履丰,南宋浙江兰溪人,年轻时代适值元兵入侵,金履丰抗御屡胜,军功赐券,并享世袭。后因朝廷昏聩,金履丰感愤时事,偕子金标弃袭归隐璧团洲,成为金氏璧团洲肇基始祖。后因洪患,金氏族人迁至新洲繁衍生息。除了璧团洲,上街以洲命名的聚落还有蔗洲、青洲、马洲、新洲、浦口洲、沙堤村中洲、德洲等等。

洲为水中陆地,既有洲必有河浦。旧时的十三里玉浦,无疑是上街一大景观。民间曾有“家枕旗山第一峰,乡环玉浦十三里”之流传。如今,和村民息息相关的玉浦,或淤积消亡,或人为填塞,已经所剩无几。上街聚落以河浦为名的有浦口、潘浦、浦垱、銮浦、新浦、浦中、浦南、门前浦等好几个。

上街沙墩、沙堤这两个村,位居石门峡下方。初唐时期,为了加快上街平原的形成,人们特地在西面3000米长的道德山余脉中间打开一个缺口,引入闽江洪水输沙造地,这个人工开凿的缺口曰“石门”,又叫石门峡。石门峡是个古地名,原址位于塍岸闽江边上,明代就已经被填塞,所以如今知道的人很少。

旧时闽江发大水,石门峡内外水位落差大,裹挟着大量泥沙的浊流顺着石门倾泻而出,径直冲向千米开外的开阔地带。在重力的作用下,沙砾在石门前方不远处沉积下来。若干年后,一座沙丘出现在人们面前,随之就有了沙墩这个地名。

随后,有渔民在沙丘旁边搭起了简易的草寮,用以遮风避雨或存放部分器具杂物。清朝时期,在沙墩定居的渔民发展到四五十户。

《侯官乡土志•地形略•西门外•都巡区》中写道:“沙墩,卞、江两姓,四五十户,皆渔户陆居者。”字虽不多,信息量却很大。人们透过它,可以看出一个村落的发展历程以及这里渔民的生活变迁。

位居石门峡下方的沙堤村,同样享有近水楼台之利。水流运动有它基本的特性和规律。当从石门峡泄入的洪水受到左侧塍岸山体阻挡后,迫使水流向右前方推进。由于右边河岸水深突然变浅,水流受到河岸的阻力,促使泥沙在岸边沉积下来,并形成沙堤,专业术语称之“河岸沙堤”,想必这就是沙堤聚落名称的由来。后来,便有一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来此择地而居,几经繁衍,沙堤村成为上街镇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村落。

沙堤又名沙岫,与竹岐乡交界的地方俗称沙岫岭。岫,其本义是山穴或山洞的意思,也指光滑的山洞。位于沙堤附近的千年石门,历经洪水冲刷,光滑如洞。旧时取沙岫这个地名,应该与石门有关。

沙岫地名官方文字早已不再使用,但民间仍有很多人把沙堤叫做沙岫。也许是这个聚落姓赵的人占了大多数,又或许与福州方言谐音有关,沙岫地名经过口口相传,时间久了,很多人误将沙岫叫做“沙赵”。沙赵之说,明显是口误。

上街有个自然村叫丰埕,俗称空埕,位处沙堤南侧。埕字虽为土字旁,却和水有关联。海边晒盐的地方叫盐埕,养蛏蛤的滩涂曰蛏埕、蛤埕,尚干一带养蟟仔的水域称蟟埕。明万历年间,石门峡被填塞后,沙堤村西南侧留下数百亩被浅水覆盖的水域。举目四周,空无一物,空埕名称由此而来。后来经过长年累月的慢慢淤积,这里变成一片宽阔的低洼地。

1995年,福州新东阳高尔夫俱乐部利用这里优越的亲水地理环境,投资建起27洞现代高尔夫球场。球场内部青草如茵,山水如画,优美舒适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。

特别说明: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

本期主播:薛智鸿

不积小流

无以成江海

标签:

推荐阅读>